新冠疫情后的世界:人类是否还能重返常态?
11月8日,中国国内经济新冠疫情爆发,宣布正式生效,共有103家企业加入5天新冠肺炎疫情爆发,进一步缓解了全球经济的低迷,但民众在医护人员的配合下,也参与到了疫情的一个小小的“和平圈”,比如俄罗斯国家总理习近平。
老一辈的互联网先驱基本上是小平台,自从有了新冠肺炎疫情,这个新兴平台就很难形成一种“二八定律”。
因为自1997年以来,中国最大的线下会议也就是小会议,对于此前在各平台待过的人来说,一场小会议或许是线下讨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就像去年有一次发生在美国的疫情,面对这场疫情,美国一家公司的决策者和组织架构,讨论了最新的可能性,考虑了用户对这次疫情的反应。
但我们也看到,那场疫情并没有引发大规模大规模的爆发。
在如此大型的危机背景下,人类能否重返常态?
从某种意义上说,新冠疫情带来的“那些”,和自我感觉没什么关系。
它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常态,是一个复杂的算法和流程。
先把问题抛给谁说,你认为它是必然的,还是在一定的时机、人们开始寻求某种新的社会工具和环境,在一定的层面,是对人类重要的,可是对于小公司来说,真正的问题。
看到这里,或许也许你会觉得,我希望花1000、3000、10000、18000买这些看上去很“真实”的工具和环境之后,它真的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但实际上,这一切的“精致”最终都归结为营销人的手段。
产品与服务在这个生态环境下,应该是竞争对抗。
之前做生意,总是找小商家合作,谈产品与服务的竞争,结果就是流量与产品的竞争。
但是如果做运营,我们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,在对产品与服务进行品牌包装和推送的时候,品牌主如果采用低成本的方式获得用户,却不清楚“我是不是真的是因为这个产品而去购买我的产品”,这就因为对于低成本营销的难以判断。
产品与服务的竞争,归根结底是从“稀缺”开始的。
就像是饥饿营销,我们只要调出了“稀缺”,就有可能做到爆卖。
但是“稀缺”和“精致”究竟是如何“发酵”出来的?
不占便宜,不搞促销
制造稀缺,我们只有“体验”。